力学性能检测:
1. 纯聚碳酸酯板材: 厚度范围1-20mm,重点检测常温冲击强度和缺口敏感性,确保高韧性应用如防护罩。
2. PC/ABS合金材料: 合金比例60/40至80/20,侧重低温冲击性能及相容性影响,用于汽车内饰件抗冲击评估。
3. PC光学透镜制品: 透光率要求≥90%,检测冲击后透光损失及低温韧性,适用眼镜和镜头防护。
4. 汽车灯罩用PC: 耐候性强化型,评估UV老化后冲击保留及穿刺能量,重点防止碎裂风险。
5. 电子外壳PC材料: 阻燃等级V-0,检测高温冲击强度及阻燃剂对韧性的影响,保障电器安全。
6. 医疗器械用PC: 生物相容性合规,侧重灭菌处理后冲击强度退化,用于手术器械外壳。
7. PC薄膜产品: 厚度0.1-1mm,检测薄层冲击穿透能量及延展性,适用包装材料抗撕裂。
8. PC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: 纤维含量10-30wt%,评估增强剂对冲击吸收的提升及界面粘结强度。
9. PC泡沫结构材料: 密度0.1-0.5g/cm³,检测多孔冲击吸收能力及压缩回弹性能,用于缓冲垫。
10. PC回收再生料制品: 源自工业废料,侧重老化后冲击强度衰减率及杂质影响,促进可持续应用。
国际标准:
1. 冲击试验机: Zwick HIT5.5P型(冲击能量范围0.5J-50J,精度±0.5%)
2. 落锤冲击测试仪: Ceast 9350型(锤头质量0.5-30kg,高度0-2m,速度精度±1%)
3. 万能材料试验机: Instron 5969型(载荷范围0.01kN-50kN,位移分辨率0.1μm)
4. 热变形温度仪: Tinius Olsen HDT3 Vicat型(温度范围0-300°C,温控精度±0.3°C)
5. 低温冲击试验箱: Weiss WK11-340型(温度范围-70°C至150°C,均匀度±1.5°C)
6. 紫外老化试验箱: Atlas Ci4000型(UV辐照强度0.35W/m²,湿度控制10-98%)
7. 光谱光度计: HunterLab ColorQuest XE型(波长范围360-780nm,分辨率0.01nm)
8. 硬度测试仪: Wilson Rockwell 574型(洛氏硬度标尺M,载荷100kgf)
9. 熔融指数仪: Kayeness D4003型(载荷2.16kg,温度精度±0.2°C)
10. 动态力学分析仪: TA Q800型(频率范围0.01-100Hz,应变振幅±20μm)
11. 可燃性测试装置: Fire Testing FTT锥形量热仪(热释放率范围0-2000kW/m²)
12. 表面粗糙度仪: Mitutoyo SJ-210型(测量范围350μm,分辨率0.001μm)
13. 电子显微镜: JEOL JSM-7900F型(放大倍数50-100,000x,分辨率1nm)
14. 红外光谱仪: Thermo Nicolet iS50型(波数范围4000-400cm⁻¹,扫描速度0.2s)
15. 水分分析仪: Sartorius MA37型(称量范围0-100g,精度±0.001g)
报告:可出具第三方检测报告(电子版/纸质版)。
检测周期:7~15工作日,可加急。
资质:旗下实验室可出具CMA/资质报告。
标准测试:严格按国标/行标/企标/国际标准检测。
非标测试:支持定制化试验方案。
售后:报告终身可查,工程师1v1服务。
以上是关于聚碳酸酯抗冲击强度测试相关介绍,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,可以咨询在线工程师提交您的需求,为您提供一对一解答。
注意:因业务调整,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,望谅解(高校、研究所等性质的个人除外)。
1、拥有完善的检测服务体系,科学、严谨、认证。
2、我院对已出过的报告负责。
3、提供编写MSDS报告、TDS报告服务。
4、检测服务领域广,可参考标准多(国标、企标、通标、工标、国际标准等)。
5、周期短,费用低,方案全。
6、支持定制化试验方案,数据更加科学准确。
7、全国上门取样/现场见证试验。
8、资质全,团队强,后期服务体系完善
1、工业问题诊断:包括失效分析、科学诊断、数据验证等,可以快速检测出产品问题,尽快止损;
2、其他鉴定服务:协助相关部门证据链补充、证物材料补充、质量检测、样品分析;
4、研发使用:试验经验丰富,试验设备多,为科研工作提供数据支持;
3、高校论文:提供研究性实验数据、分析服务,给论文提供科学依据;
5、投标:检测周期短,准确性高,出具的第三方检测报告合法合规;
7、控制材料质量,进行产品内控,降低成本、风险。
1、与工程师沟通,确定具体的试验方案,我方报价;
2、双方签订委托书,我方接收样品;
3、进行细节沟通,我方进行试验测试;
4、试验测试完成,出具检测测试报告;
5、委托完成,我方提供售后服务。
上一篇:电子元件绝缘电阻检测
下一篇:医用导管细胞毒性与遗传毒性联合测试体系构建(ISO/IEC指南第9号)